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7:42    次浏览
湖熟清真寺,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(公元1392)年,已有600多年历史,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水北街中段,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。湖熟是南京地区回民的主要聚居地之一,清真寺所在水北街被称做是“回民一条街”。据我所知,这个主要和明太祖朱元璋优礼伊斯兰教和优待穆斯林的政策有关,明代初期的时侯南京吸引了全国大量的穆斯林聚居。 清真寺大门该寺遵照伊斯兰教规矩,坐西朝东,占地面积2600多平方米,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,共三进。 湖熟街道回民人民调解委员会楼房(清真寺大门南侧)湖熟是南京地区回民主要聚居地之一,清真寺所在水北街被称作“回民一条街”。据我所知,这个主要与明太祖朱元璋优礼伊斯兰教和优待穆斯林的政策有关,明初时南京吸引了全国大量的穆斯林聚居,有回民十余万人,占都城总人口的差不多两成。 民族之家和回族老年学校(清真寺大门北侧) 第一进过道“亘古不朽”匾清真寺大门后第一进过道,高悬着“亘古不朽”匾额,据街道干部介绍,这原是皇帝御笔,后来损坏了,改请江宁当地名人题写。 第二进客厅第二进客厅门口挂着“慎终追远”匾额,这四个字出自《论语》,是曾子说的话。出现在清真寺中,显然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借助儒家经典并受其影响,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改良。客厅内展览着一些文物史料,墙壁上镶嵌着民国和新中国时立的石碑数块。客厅前有个小小院落,两旁有厢房,是阿訇办公和备课室。 北侧是晚清石碑、新中国清真寺管委会立碑、灵顺桥石构件、明初的户对等 原清真寺始建时的门前户对,距今已有六百多年 南侧墙上镶嵌着捐资修建清真寺的功德碑等 第三进大殿前为大天井,原本有四株古银杏,现在尚存三株,亭亭如巨大的华盖,都是在公元1689年清圣祖康熙时代移栽成活的,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。 大天井尽头是清真寺大殿,两旁的厢房是讲堂。 清真寺大殿大殿是在清光绪二十二年(公元1896年)重修的,在不久之前经过了翻修,显示出崭新的面貌。大殿屋脊写有“开天古教”四个大金字,殿门上悬“真主独一”匾额,殿内地面用方形青砖铺设,现在又加装了木质地板,摆放着长条形拜垫,尤显整洁。据清真寺的阿訇介绍,每个星期五,本地及周边穆斯林、附近江宁大学城的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穆斯林,都会来这里做礼拜。 大殿殿门上方悬挂“真主独一”匾 大殿内景大殿内正对殿门的墙壁凹进去一部分,而且有金碧辉煌的装饰,是为“窑窝”。据介绍这是个宝贝,与清真寺始建年份一样久远,受到单霁翔(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,原国家文物局局长,江宁人)先生高度评价。窑窝前左侧有一座“敏白尔”(宣讲台),是专供伊玛目(阿訇)发表宣讲词所用的设施。窑窝的阿拉伯语音译是“米哈拉布”,意为“凹壁”、“窑殿”,西方意为“壁龛”。窑窝方位是圣地麦加“克尔白”(天房)的方向,标志着穆斯林礼拜时的朝向。伊玛目(阿訇)率众礼拜时要面向窑窝。一般在窑窝周围、内壁及顶部均雕刻、绘画着精美的《古兰经》经文和赞主词以及花卉几何图案,庄严肃穆,通常以砖石建筑,也有木制结构。敏白尔,也作“敏拜尔”,是阿拉伯语音译,意为“讲台”、“讲坛”,一般设在大殿窑窝前的左侧,系专供阿訇在“主麻日”或“开斋节”等庆典聚会之日诵读“虎图白”(即阿訇用阿拉伯语宣讲)所用的设施。中国清真寺大殿内的敏白尔一般都是木质阶梯式或楼式结构,形式考究,工艺精美,多有花雕并刻有《古兰经》文图案,以示宣讲教义、劝人行善的庄严性。 窑窝窑窝中间是《古兰经》的一些经文。 大殿台基前北侧,有一口古井,是光绪二十二年重修大殿时开凿的,深16.5米。 大天井南侧讲堂“圣道重辉”匾南侧厢房后有厨房、水房、殡葬室等,按照伊斯兰教规矩,回民去世后殡葬前在此净身洗浴 大天井北侧讲堂内景 大天井北侧讲堂内的清代雕花木构件地址: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水北街中段建议直接开车。 忘了和大家说一声了。去湖熟一定要买点鸭子吃吃,南京板鸭就源自于湖熟。来源:遇见自游客(RoadTriper),图文由遇见自游客微信公众号整理,仅作分享之用,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。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,请联系小编微信:NanjingTravel,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。